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蚌埠:推动产业能级、城市功能品质“双提升”

文学娱乐 4
央广网蚌埠1月18日消息(记者徐秋韵)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有一座活力之城,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淮河之畔,它就是安徽蚌埠。 很多人对蚌埠的印象,是南北通衢的交通枢纽,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曾经,航运、铁路、工业书写了蚌埠的辉煌。如今,蚌埠正聚焦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他像一位站在淮河之滨的守望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迎接着新生的曙光。 2024年,蚌埠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

央广网蚌埠1月18日消息(记者徐秋韵)在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有一座活力之城,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淮河之畔,它就是安徽蚌埠。

很多人对蚌埠的印象,是南北通衢的交通枢纽,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城市。曾经,航运、铁路、工业书写了蚌埠的辉煌。如今,蚌埠正聚焦六大新兴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集群,以科技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他像一位站在淮河之滨的守望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也迎接着新生的曙光。

2024年,蚌埠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4%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创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0家,其中项目入规65家,创2021年以来最高水平。老工业城市是如何走出“新生”之路?

蚌埠选择“因地制宜”,找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推动产业能级攀升。

首先,蚌埠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结构、转换动能的关键抓手。

以传感器产业为例,该产业一直是蚌埠的优势产业。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蚌埠就已经是中国三大传感器研发制造基地之一。进入万物互联时代,蚌埠依托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等大院大所和龙头企业,推动全市传感器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迈进,成为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中国传感谷已集聚企业超200家,获评全国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形成了智能传感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

安徽武耀年产400万套汽车玻璃项目投产,填补安徽高端汽车玻璃生产空白(央广网发 刘晨摄)

2024年,蚌埠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生物化工、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新招引亿元以上项目210个,分别实现产值109亿元、125亿元、70亿元、400亿元、200亿元。

第二,蚌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蚌埠素有“玻璃之城”的美誉,获批“十四五”首批、全国唯一的国家玻璃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2024年12月28日,在蚌埠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安徽省自主生产的首片高端汽车玻璃正式下线。蚌埠高新区与武汉武耀安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签约,目标年产400万套新能源汽车玻璃,这一项目投产后,有力加速着蚌埠玻璃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中国汽车玻璃发展增添着蚌埠力量。

作为全球汽车空调电磁离合器行业最大制造企业安徽昊方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一直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道路上加速奔跑。安徽昊方机电的自动化生产线上,原来需要多人接力十多分钟完成的工序,现在自动化设备不到10秒就可以完成。

第三,蚌埠瞄准商业航天新赛道,拓圈强链。

2024年6月,酒泉东风发射场,蚌埠产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完成国内首次10千米级别飞行回收试验。这次试验所使用的三台龙云液氧甲烷发动机,来自安徽九州云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他们完成了发动机整机及零部件的标准化装配与测试。

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效果图(央广网发 蚌埠禹会区委宣传部供图)

抢抓国内商业航天产业快速发展机遇,蚌埠前瞻谋划布局,开启了逐梦空天的新征程。2024年,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园基本建成,吸引了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集群集聚。

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蚌埠在规划和服务两方面“下功夫”。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蚌埠:推动产业能级、城市功能品质“双提升”

近年来,蚌埠先后出台了《蚌埠市加快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支持文件和措施,从资金、人才、配套等各方面给予智能传感器产业真金白银的保障。蚌埠市还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深入合作,高质量编制完成蚌埠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规划,锚定重复使用火箭发动机、航天级关键材料、动力系统共享测试服务等细分赛道,明确了“1+4+N”发展纲领,力争10—15年将商业航天产业打造成为蚌埠市支柱产业之一。

促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蚌埠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工作专班,在全省率先成立汽车招商分局,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和企业培育力度,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延链补链强链。为鼓励汽车零部件企业创新,蚌埠市强化平台支撑,组织12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建立蚌埠汽车现代产业学院。

2024年,蚌埠新组建智能传感、商业航天等产业基金4支,“基金丛林”总规模突破400亿元。

蚌埠持续擦亮“珠事好办”营商环境品牌,以“评议+提升”转变工作作风、以“清单+闭环”解决企业诉求、以“招引+服务”推动项目建设。据了解,新兴产业项目签约到开工、开工到投产平均耗时快于全省8.9天、17.7天。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连续5个季度位居全省前4位。

高质量发展看中国 | 蚌埠:推动产业能级、城市功能品质“双提升”

不止是产业能级的攀升,蚌埠还拥河发展,推动城市功能品质的提升。

今年1月,淮河主跨最大桥梁蚌埠延安路大桥首个主墩承台完成浇筑,项目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淮河两岸互联互通水平。去年9月15日,蚌埠备受关注的司马庄路淮河大桥及接线工程也开工。今年,蚌埠还将再建一座黄疃窑淮河大桥。

淮河穿蚌埠城而过(央广网发 蚌埠市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在淮河上每架一座大桥,蚌埠城市的规模就扩大一步,经济社会发展就前进一步。”蚌埠市委书记黄晓武认为,蚌埠的发展与淮河上的大桥是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2021年以来,蚌埠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顺应两岸民心所向,提出“以淮河为中心,东西拓展、拥河环湖、南岸提质、北岸扩容”的城市发展思路,实施主城区淮河防洪交通生态综合治理“靓淮河”工程、建设跨淮河通道、打造淮河北岸城市组团及核心片区“三步曲”战略。如今,“靓淮河”工程防洪、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加速释放。据测算,它的未来的产值效益会达到70个亿左右。蚌埠城市发展已由“背靠淮河,跨河发展”向“面向淮河,拥河发展”转变。

产业能级攀升,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的背后,是蚌埠拿出“跳起来摘桃子”的拼劲与干劲。老工业城市转型的答案写在政府责任在肩、不忘初心的担当里,写在拥抱变革、持续创新的勇气上,也写在直面挑战、百折不挠的坚持中。蚌埠,身边是淮河,向前是未来。

编辑:刘畅司晨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地址:http://unionyoga.cn/post/12117.html
1.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于作者联系。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广告二
扫码二维码